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 首页 >> 正文

《危害物质化学成分量测量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解读

更新时间:2012/2/22 9:11:53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

 

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强烈关注。“隐藏在这些重大公共事件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危害化学物质。危害物质化学成分量检测就是控制这些重大风险的重要技术保障。”谈起历经十几年时间完成,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危害物质化学成分量测量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课题,中国计量院副院长、项目负责人吴方迪研究员用“内容十分丰富,意义十分重大”这两句话来形容。

 

标准物质研究迫在眉睫

 

据介绍,在全球分析测量活动中,涉及化学测量部分超过了60%,而危害物质的检测在各种化学测量活动中则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标准物质作为测量标准,其作用有如“砝码”,是分析测量的国际或国家计量标准,也是量值传递的载体。国际计量委员会秘书长、物质量咨询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卡尔斯曾指出:“标准物质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重点。我们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标准物质,需要持续不断地研究新领域的标准物质,以此来适应全球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吴方迪介绍,出于食品安全和贸易保护等原因,国际和国内对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的限制种类越来越多,限制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的环境形势严峻,酸雨控制地区的面积约为27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0%,我国环保部门全国酸雨普查工作已开展多次,但没有适用的酸雨标准物质;涉及260万平方公里国土调查的《全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计划》由于缺乏相关标准物质的支持,评价测量数据有效率一直偏低。“这些重要领域相关标准物质的研究迫在眉睫。”

 

六大创新引人注目

 

吴方迪介绍,《危害物质化学成分量测量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正是以国家最急需领域的标准物质研究为重点,将食品安全中农药、兽药,水质监测中有机污染物,环境中元素形态、重金属污染及酸雨,临床检验用血清中成分量等四大类标准物质研究和制备技术的攻克作为主要内容。“项目研制的138种国家标准物质中,农药、兽药类56种、食品添加剂类13种、元素形态7种、环境及水质监测55种、临床检验7种。其中,107种为国际首创,23种为国内首创。”同时,该项目研制成果通过化学计量标准与标准物质的国际互认,使我国进出口产品中危害物检验结果获得国际认可,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产品竞争力。

 

谈起项目的科技创新,吴方迪将其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设计和集成创新,研制138种国家重大领域急需的化学成分量标准物质,为国家重大领域测量提供了可溯源的高准确度计量标准;二是利用新型制备与分离技术,研制了56种高纯度标准物质,在国际上首次为该系列农兽药危害物质监测提供了准确计量的物质基础;三是基于新型联用和分析技术,一批标准物质作为国际互认的计量标准,发布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对数据库中,在全球测量活动中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四是基于同位素稀释质谱基准测量原理,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血清中尿酸和尿中违禁激素代谢物准确测量方法;五是基于GUM化学测量不确定度原理,创新性减少不确定度分量贡献,提升了不确定度水平,获国际认可,为我国高水平标准物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是基于人尿基体砷形态毒性研究,开创性研制系列形态标准物质,为地方砷污染疾病的防控做好了技术支撑,填补国内空白。

 

正在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该项目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努力,现在,我国的整体标准物质研制水平和成果已经进入国际领先行列。通过项目的实施,中国计量院整个化学计量研究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十几年来,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在各重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食品的日常检测和科学研究中,科研成果应用于全国近千家食品安全检验实验室,有效保证了各类食品中农药、兽药、非法添加剂等危害物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十一五”《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计划的实施;在全国160万平方公里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样品测试中,科研成果的应用为测试提供了质量保证,使得分析数据的有效性从46%提高到85%;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水质监测网站的水质检测中,科研成果强有力地支撑了水质监测国家标准的有效实施,使得对应水质监测国家标准中相关危害物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92%;在全国500余家环境监测站和2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酸雨测报工作中,科研成果大力保证了环境治理和酸雨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课题组研制的危害物质化学成分量测量标准物质正在各个重要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捍卫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做出贡献。《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