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 首页 >> 正文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质量及售后服务问题亟待解决

更新时间:2012/3/19 9:43:35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

 

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内地黄金珠宝玉石销售总额已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长15%,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珠宝首饰消费市场。因此有专家称,中国的黄金珠宝首饰市场正成为继房市、车市之后的又一个热点消费市场,并且将取代美日,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

 

但是,面对潜力巨大的市场前景,我国的珠宝首饰行业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高居不下的投诉率、始终低迷的抽检合格率、频繁爆出“质量门”的大品牌,以及难以令人满意的售后服务,这一切都使消费者放眼看去,满目的珠宝首饰似在云里雾里;想出手购买,仿佛摸着石头过河。

 

从近几年我国各有关部门对各地市场进行检查的情况分析,我国珠宝首饰产品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定名错误,以假乱真;定名不准确,以次充好;标志不规范,虚高标价;责任难界定,售后难解决等。

 

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

 

据中国珠宝玉石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问题通常表现在用一种珠宝玉石冒充另外一种与其外观相似的、更为高档的珠宝玉石,或用合成珠宝玉石冒充同类天然珠宝玉石。常见如用合成祖母绿冒充天然祖母绿,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玻璃冒充天然珠宝玉石,以“水钻”仿冒红宝石,以“托帕石”冒充蓝宝石,以“马来玉”冒充翡翠,以普通钻石冒充“南洋钻石”等。2010年,香港知名品牌六福公司被爆出错将“石榴石当翡翠卖”事件。许多消费者都曾经历过这类遭遇。北京的姚先生在旅行过程中,在当地的珠宝店购买了一只“铂金镶嵌祖母绿”戒指,当时,商家宣称,这只戒指铂金是18K金,石头是祖母绿。但是,姚先生将这只戒指送到中国珠宝玉石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鉴定结果显示:9K金,合成祖母绿。

 

目前,珠宝界为了追求至善至美的效果,创造了许多改善天然珠宝缺陷的高超技法,如辐照、酸浸、注胶、炝色等。经过人工处理的珠宝玉石未按国家标准标注“处理”二字或处理方法,即属于欺诈行为。最常见的是对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俗称为B货)或经染色、漂白、充填处理(俗称为BC货)的翡翠未标明处理方式,当作天然A货翡翠出售,赚取非法利润。湖南省黄金宝玉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授权站常务副站长曾少乾介绍,一些非正规销售场所是衍生这类珠宝消费问题的“重灾区”,比如旅游景点以及跳蚤市场。

 

标志不清 虚高标价

 

这在珠宝市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仅使消费者容易产生混淆,同时也反映出部分珠宝企业对标准理解不够、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比如按国家规定,金、银、铂等贵金属首饰制品,都应在其制品上打印数字和字母,同时在商品标签上用汉字标出规范名称、成分含量及特殊处理工艺。在处理工艺方面,凡人工制作的珠宝玉石必须在名称前标明制作方式。

 

同时,有些珠宝商在开具销售发票时,故意漏掉一些关键词语,为日后对付消费者维权埋下“伏笔”。如笼统地写珍珠、翡翠、蓝宝石,而不按国际标准写上规范名称,也不写清质量级别。

 

虚高标价问题也十分严重。旅游商店因高额回扣的原因,往往虚高标价,因此常有消费者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买到价值仅为几百元的东西。但是,其实珠宝已是交易全球化的商品,正常情况下各地的价格相差不会太悬殊。四川的刘女士在当地的珠宝商店看中了一个翡翠挂件,标价9000元,经过多番讨价还价,最后以400元成交。刘女士最后得出结论:要对商家的标价去掉一个零,再拦腰“砍”一半,有可能还可以降几十块钱。

 

责任难定 问题难解

 

近几年,随着周大福等知名品牌被卷入“质量门”,珠宝首饰质量问题责任难界定,售后服务难等问题成为最令消费者头痛的事情。

 

据报道,湖南长沙的一对夫妇在长沙某商场周大福专柜定做了一款男款戒指,在仅佩戴了4个月后,其中的一小段因“断裂”完全脱落;福建福州的消费者表示,在澳门一家周大福分行买了手链,之后出现一处断裂;而苏小姐同样在周大福购买了CTF2系列925纯银钻戒一只,佩戴10天左右就掉了色。而“极致”事件是湖北武汉的一位消费者购买的周大福铂金项链两年断了5次,找柜台经理投诉,对方坚称产品绝对没问题,是佩戴出了问题。

 

因此,有消费者抱怨,卖珠宝首饰的,仗着不退不换,都说自己产品质量没问题,产品质量多好,切工多好,镶嵌多牢固。一旦出现问题,把责任全归到消费者身上,说消费者佩戴方法有问题,反正你就是拿人家没辙,人家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你认倒霉吧。

 

据有关媒体调查,金银珠宝首饰的售后存在法律空白的最主要原因是,金银珠宝是特殊的穿戴类商品,出现损坏后,很难判定是消费者的人为过失所致,还是其本身存在质量问题。目前国家只有贵金属含量和钻石标准,因此首饰鉴定只是对钻石成分、贵金属含量和等级等进行鉴定,至于钻石为何脱落等工艺问题还无法判定,而消费者的投诉基本集中于此。有的珠宝店承诺有保修期,而有的珠宝店无此承诺,又由于珠宝首饰不在“三包”项目内,以至于消费者发现问题往往退换货难。

 

规范行业 加强监管

 

有专家分析认为,我国珠宝首饰行业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珠宝行业的整个产业链,特别在生产加工环节,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二是国家对珠宝首饰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够。

 

“行业发展太快,挤进珠宝行业的人和企业太多,产业浮躁,都想赚快钱。”深圳珠宝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国内珠宝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也为行业带来了一些隐忧。各珠宝品牌频频在各地开专卖店,对于黄金珠宝产品的需求数量骤增,一些企业快速进入珠宝行业,造成制造工艺不过硬。此外,近年来人工费用的上涨,租金上升,黄金珠宝加工厂成本骤增,为了减少成本,一些珠宝加工商从珠宝设计和加工上做起了文章,在做戒指的托时特别“单薄”等等“偷工减料”情况层出不穷,虽然节省了成本,但难保证质量。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把珠宝首饰纳入“三包”产品目录,所以,售后服务问题难以解决。

 

因此,有专家建议,一方面企业要从内部的生产加工环节抓起,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第三方检验管理。除此之外,更要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以及完善合理有效的维权渠道。目前珠宝首饰并未纳入“三包”产品目录。但即使没有列入此目录,消费者仍然可以根据《产品质量法》等法规要求商家进行退换修,不过在程序上则会更复杂一些。同时,据调查,尽管针对珠宝,全国大多数地方仍在“三包”外,但浙江已经单独增加了“三包”目录品种,将珠宝首饰列入其中。消费者呼吁立法部门适应时代要求,扩大“三包”范围。

 

选购小窍门

 

面对纷繁复杂的珠宝首饰市场,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珠宝首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地购买方便维权,建议消费者在“家门口”购买珠宝玉石首饰。

 

2、选择信誉好的大型商场、正规的珠宝市场,或者信誉好、品质有保障的专卖店去购买珠宝玉石首饰商品。

 

3、索取合法有效的购货凭证和商品的检验证。同时仔细查看商品标识,包括标签标识、其他标识物标识(如鉴定证书、产品保养指南、售后服务卡、购买凭证等),以及贵金属上面的印记。标签上应有商品名称、总质量、价格、生产或销售企业名称等信息;其他标识物应包括执行标准、合格证、生产或销售企业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印记应包括生产厂家代号、贵金属名称、贵金属纯度等信息。特别要注意商品标签上的名称是否清晰明确。

 

4、根据要购买商品的具体种类,事先仔细了解商品的相关资料。

 

5、仔细检查珠宝玉石的镶嵌状况,如有松动应及时要求销售者重新进行加固,以免发生脱落。

 

6、定期到销售者处进行专业性清洗和必要的维护。

 

总之,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珠宝玉石首饰商品前,先问自己3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家店?该店商品的真假如何?商品价格是否合适?若能回答这3个问题,就基本弄清了该店的诚信程度、商品真假以及价格的合理性。这样买回来的商品就可以放心了。

 

同时,专家特别提醒消费者,尽量不要在以下地点购买珠宝玉石首饰商品,一是旅游景点,旅游景点的珠宝玉石首饰商品合格率仅为20%;二是跳蚤市场,这类市场上的伪劣产品较多;三是县市级的个体经营店,该类经营户自身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国家制定的标准不清楚,店内销售的商品往往存在条目标注不清的问题;四是文物市场,文物市场普遍存在玉石类商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情况。如果要在旅游地购买珠宝首饰要格外谨慎,不要受盲从心理和“捡便宜”心态影响而购买珠宝首饰,这样买来的珠宝玉石首饰商品难以保证品质。不光是国内的旅游商店,境外的旅游商店亦销售假的珠宝玉石首饰。普通消费者很难鉴定珠宝玉石首饰商品的真伪,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用肉眼几乎无法分辨贵金属、镶嵌类珠宝以及玉石类商品的真假。

 

就钻石产品,专家建议,在选购、佩戴钻石饰品时应注意:一是要索取钻石鉴定证书或钻石分级证书,但是,不要盲目迷信国外证书。二是在佩戴钻石饰品前,应仔细查看钻石镶嵌是否牢固,以防丢失。三是不要让钻石饰品接触到油烟、化妆品等,因其具有很强的亲油性,油烟、化妆品会附着表面,令它光泽暗淡;钻石饰品须轻拿轻放,不戴时放入首饰盒内,以免损坏。《中国质量报》